宋公及楚人战于泓这首文言文翻译

导读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宋襄公不听。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

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

同情年长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那么即使是在险阻隘口的地方打击敌人,也是应该的;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

左丘明〔先秦〕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再次。

15、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此文重点记叙了子鱼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刻画了宋襄公的形象: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高度肯定子鱼的军事见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及时抓住战机,灵活利用自然环境,及时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

文中描写的宋襄公已成为一种典型,被称之为“宋襄之仁”。对之,清代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胡氏传评说:“宋襄公用人于社,不仁甚矣!而乃爱重伤与二毛,亦何异盗跖之分均,出后为仁义,陈仲子辟兄离母为廉乎?”

此文叙事有层次,用笔有轻重。可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交战场面,第三段写战后总结。故事有头有尾,有起有落。记叙的重点一是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论持久战》),二是正面肯定子鱼的军事思想。至于交战的另一方楚,只是侧面描写,激战场面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记叙的重点都是理论,理论的形式较抽象,难以判断正确与否。可贵的是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自始至终结合实战来议论,理论的利弊就昭然若揭,贤愚共晓了本文精彩之处是在夹叙夹议中,又有意识地将子鱼的言行与宋襄公的言行互相对照,写来很像今天的正方反方对抗的辩论赛,对照中益见宋襄公之愚蠢、子鱼之正确。

此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也是《左传》第一篇驳论。作者运用了反诘的句式,增强了反驳的气势,而且要言不烦,辞理皆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可宋襄公死抱住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原文链接:http://www.pawqy.cn/jiaoyu/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