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导师_31
导读 [导师姓名]聂小娃[所属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基本信息]导师姓名:聂小娃性别:女人气指数:2201所属院校:大连理工大学所属院系:化工学院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招生专业:工业催化[通讯方式]办公电话:1884092021...
[导师姓名]聂小娃[所属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基本信息]导师姓名:聂小娃性别:女人气指数:2201所属院校:大连理工大学所属院系:化工学院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招生专业:工业催化[通讯方式]办公电话:18840920211电子邮件:niexiaowa@dlut.edu.cn[个人简述]研究方向: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个人经历: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天津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本科;2002年9月至2007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2007年10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讲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大连市科技培育之星社会兼职: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Computational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eChangeStrategiesandManagement》、《ManagementofEnvironmentalQuality》、《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Transportation》、《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论》、《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科技论坛》、《资源科学》审稿专家研究课题:[1]基于新功能主义的政府R&D经费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303029),主持人[2]基于创新能力适配的区域创新体系演化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BGL266),主持人[3]基于空间分布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801411133),主持人[4]政府R&D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0YJC630187),主持人[5]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1-R2-46),主持人[6]海事系统港口建设费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中国海事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3JTYSHS002),主持人[7]规费征稽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中国海事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4JTYSHS04),主持人[8]加快辽西北发展的人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09DJL041),主持人[9]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13DGL033),主持人[10]能源总量控制下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16BJL002),主持人[11]辽宁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7lslktjjx-168),主持人[12]辽宁省服务业行业的能耗特征及差异化节能路径研究,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lslktjjd-017),主持人[13]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大连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大连市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0D13ZC119),主持人[14]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大连市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连市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5D12ZC176),主持人[15]大连市服务业发展对策及政策研究,大连市发改委委托项目,主持人[16]金州新区消费现状与“十三五”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金州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委托项目,主持人[17]登沙河航空材料及飞机零部件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研究,登沙河产业区管委会委托项目,主持人[18]大连高新区海藻科技创新产业园区规划项目策划,大连雅威特委托,主持人[19]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食品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管委会委托项目,主持人[20]大连金普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研究,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委托项目,主持人[21]大连市产城地图研究,龙湖地产委托项目,主持人[22]基于空间分布分析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DUTHS2008406),主持人[23]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DUT11RW304),主持人[24]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XM201219),主持人著作:[1]潘雄锋.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潘雄锋,杨越.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教材:[1]潘雄锋,彭晓雪.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科研获奖:[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0)[2]大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1)[3]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4)[4]大连市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4)[5]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6]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15)[7]大连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2015)[8]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16)[9]大连市自然科学学生论文二等奖(2016)教学获奖:[1]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2]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1)[3]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5)[4]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5]大连理工大学第五届“硕士生学术之星”指导教师(2014)论文:2017年[1]WeiZhang,XiongfengPan(通讯作者),YaoboYan,XianyouPan.Convergenceanalysisofregionalenergyefficiencyinchinabasedonlarge-dimensionalpaneldatamodel[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42(1):801-808.(SCI)[2]潘雄锋,张静,米谷.中国区际技术转移空间格局演变及内部差异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2):240-246.[3]潘雄锋,彭晓雪,李斌.能源市场扭曲、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效率[J].世界经济,2017,40(1):91-115.2016年[1]XiongfengPan,YanYaobo,PengXiaoxue,LiuQing.AnalysisofthethresholdeffectoffinancialdevelopmentonChina’scarbonintensity[J].Sustainability,2016,8(3):271-284.SSCI[2]YuandiWang,RuifengHu,WeipingLi,XiongfengPan(通讯作者).Doesteachingbenefitfrom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Investigatingtheroleofacademiccommercializationandengagement[J].Scientometrics,2016,106(3):1037-1055.SCI[3]潘雄锋,潘仙友,李昌昱.低碳约束对能源强度的倒逼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6,38(6):34-43。[4]潘雄锋,闫窈博,王冠.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J].统计研究,2016,33(8):30-36.[5]潘雄锋,彭晓雪,刘清.中国区域技术吸纳与经济增长[J].科学学研究,2016,34(6):867-873.[6]潘雄锋,彭晓雪,孔新男.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区制动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6,25(6):195-201.2015年[1]XiongfengPan,QingLiu,XiaoxuePeng.SpatialclubconvergenceofregionalenergyefficiencyinChina[J].EcologicalIndicators,2015,51(1):25-30.SCI[2]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24(4):155-162.2014年[1]XiongfengPan,YueYang,WeiZhang.Spatialeffectanalysi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carbonintensityinChina[J].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ManagementJournal,2014,13(5):1251-1255.SCI[2]XiongfengPan,XiaoZhang.Spati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ontheImpactofFDIonChina'sRegionalEnergyEfficiency[J].WIT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2014,48(2):957-963.(EI)[3]YueYang,XiongfengPan(通讯作者).QingLiu.TheinfluencefactorsofenergyefficiencyinChinabasedonmeteregression[J].OpenFuels&EnergyScienceJournal,2014,7(1):102-106.(EI)[4]潘雄锋,刘清,张维维.空间效应和产业转移双重视角下的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管理评论,2014,26(5):23-29.[5]潘雄锋,杨越,张维维.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10):62-67[6]潘雄锋,杨越.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2):314-319[7]潘雄锋,杨越.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23(12):244-2512013年[1]潘雄锋,张维维.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收敛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31(1):62-67.[2]潘雄锋,杨越.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2):132-137.[3]杨名,潘雄锋,刘荣.企业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4(1):28-31.[4].YuandiWang,XiongfengPan,YantaiChen,XinGu.Doreferencesintransferredpatentdocumentssignallearningopportunitiesforthereceivingfrms?[J].Scientometrics,2013,95(2):731-752.[5]YuandiWang,JishunHuang,YantaiChen,XiongfengPan,JinChen.HaveChineseuniversitiesembracedtheirthirdmission?Newinsightfromabusiness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3,97(6):1365-1389.2012年[1]潘雄锋,史晓辉.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12,24(1):116-121.[2]潘雄锋,舒涛,张维维.中国专利结构趋势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41-46.[3]潘雄锋,史晓辉,王蒙.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3):865-869.[4]潘雄锋,李良玉.杨越.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4):13-19.[5]高雯雯,潘雄锋,尤春花.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的识别与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60-163.2011年[1]潘雄锋,马运来.城市创新生态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7-11.[2]潘雄锋.我国区域科技不均衡及其成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1,8(2):921-924.[3]潘雄锋,舒涛,徐大伟.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01-105.[4]沈能,潘雄锋.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4):846-855.2010年[1]潘雄锋,张维维,舒涛.我国新能源领域专利地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6(1):41-45.[2]潘雄锋,刘凤朝.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收敛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2):59-64.[3]潘雄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时空演化的测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7-9.[4]潘艳平,潘雄锋.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31(4):50-54.[5].XiongfengPan,LiangyuLi.TheModelStructuringofLiaoningProvince’sTechnologyInnovationandEconomySynergyDevelopmentSystem[J].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ModelingandSimulation,2010.2009年[1]潘雄锋,刘凤朝,杨玲.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52-58.[2]潘雄锋,刘立,李名子.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9,51(2):65-69.[3]潘雄锋,李良玉.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25(3):68-72.[4]潘雄锋.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22(4):7-9.2008年[1]潘雄锋,刘凤朝.我国专利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4(1):93-97.[2]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27(2):32-37.[3]潘雄锋,刘凤朝,郭蓉蓉.我国用水结构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11-14.[4]刘凤朝,潘雄锋.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交叉谱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4):53-57.[5]许正权,潘雄锋.点—线—面—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8,21(5):6-9.2007年[1]刘凤朝,潘雄锋.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25(1):986-990.[2]刘凤朝,潘雄锋,徐国泉.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2):2-6.[3]刘凤朝,潘雄锋,孙玉涛.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基于大连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7,27(3):113-116.[科研工作]研究课题:[1]基于新功能主义的政府R&D经费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303029),主持人[2]基于创新能力适配的区域创新体系演化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BGL266),主持人[3]基于空间分布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801411133),主持人[4]政府R&D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0YJC630187),主持人[5]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1-R2-46),主持人[6]海事系统港口建设费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中国海事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3JTYSHS002),主持人[7]规费征稽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中国海事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4JTYSHS04),主持人[8]加快辽西北发展的人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09DJL041),主持人[9]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13DGL033),主持人[10]能源总量控制下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16BJL002),主持人[11]辽宁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7lslktjjx-168),主持人[12]辽宁省服务业行业的能耗特征及差异化节能路径研究,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lslktjjd-017),主持人[13]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大连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大连市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0D13ZC119),主持人[14]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大连市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连市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15D12ZC176),主持人[15]大连市服务业发展对策及政策研究,大连市发改委委托项目,主持人[16]金州新区消费现状与“十三五”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金州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委托项目,主持人[17]登沙河航空材料及飞机零部件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研究,登沙河产业区管委会委托项目,主持人[18]大连高新区海藻科技创新产业园区规划项目策划,大连雅威特委托,主持人[19]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食品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管委会委托项目,主持人[20]大连金普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研究,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委托项目,主持人[21]大连市产城地图研究,龙湖地产委托项目,主持人[22]基于空间分布分析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DUTHS2008406),主持人[23]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DUT11RW304),主持人[24]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XM201219),主持人著作:[1]潘雄锋.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潘雄锋,杨越.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教材:[1]潘雄锋,彭晓雪.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科研获奖:[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0)[2]大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1)[3]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4)[4]大连市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4)[5]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6]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15)[7]大连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2015)[8]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16)[9]大连市自然科学学生论文二等奖(2016)教学获奖:[1]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2]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1)[3]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5)[4]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5]大连理工大学第五届“硕士生学术之星”指导教师(2014)论文:2017年[1]WeiZhang,XiongfengPan(通讯作者),YaoboYan,XianyouPan.Convergenceanalysisofregionalenergyefficiencyinchinabasedonlarge-dimensionalpaneldatamodel[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42(1):801-808.(SCI)[2]潘雄锋,张静,米谷.中国区际技术转移空间格局演变及内部差异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2):240-246.[3]潘雄锋,彭晓雪,李斌.能源市场扭曲、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效率[J].世界经济,2017,40(1):91-115.2016年[1]XiongfengPan,YanYaobo,PengXiaoxue,LiuQing.AnalysisofthethresholdeffectoffinancialdevelopmentonChina’scarbonintensity[J].Sustainability,2016,8(3):271-284.SSCI[2]YuandiWang,RuifengHu,WeipingLi,XiongfengPan(通讯作者).Doesteachingbenefitfrom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Investigatingtheroleofacademiccommercializationandengagement[J].Scientometrics,2016,106(3):1037-1055.SCI[3]潘雄锋,潘仙友,李昌昱.低碳约束对能源强度的倒逼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6,38(6):34-43。[4]潘雄锋,闫窈博,王冠.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J].统计研究,2016,33(8):30-36.[5]潘雄锋,彭晓雪,刘清.中国区域技术吸纳与经济增长[J].科学学研究,2016,34(6):867-873.[6]潘雄锋,彭晓雪,孔新男.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区制动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6,25(6):195-201.2015年[1]XiongfengPan,QingLiu,XiaoxuePeng.SpatialclubconvergenceofregionalenergyefficiencyinChina[J].EcologicalIndicators,2015,51(1):25-30.SCI[2]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24(4):155-162.2014年[1]XiongfengPan,YueYang,WeiZhang.Spatialeffectanalysi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carbonintensityinChina[J].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ManagementJournal,2014,13(5):1251-1255.SCI[2]XiongfengPan,XiaoZhang.Spati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ontheImpactofFDIonChina'sRegionalEnergyEfficiency[J].WIT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2014,48(2):957-963.(EI)[3]YueYang,XiongfengPan(通讯作者).QingLiu.TheinfluencefactorsofenergyefficiencyinChinabasedonmeteregression[J].OpenFuels&EnergyScienceJournal,2014,7(1):102-106.(EI)[4]潘雄锋,刘清,张维维.空间效应和产业转移双重视角下的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管理评论,2014,26(5):23-29.[5]潘雄锋,杨越,张维维.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10):62-67[6]潘雄锋,杨越.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2):314-319[7]潘雄锋,杨越.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23(12):244-2512013年[1]潘雄锋,张维维.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收敛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31(1):62-67.[2]潘雄锋,杨越.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2):132-137.[3]杨名,潘雄锋,刘荣.企业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4(1):28-31.[4].YuandiWang,XiongfengPan,YantaiChen,XinGu.Doreferencesintransferredpatentdocumentssignallearningopportunitiesforthereceivingfrms?[J].Scientometrics,2013,95(2):731-752.[5]YuandiWang,JishunHuang,YantaiChen,XiongfengPan,JinChen.HaveChineseuniversitiesembracedtheirthirdmission?Newinsightfromabusiness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3,97(6):1365-1389.2012年[1]潘雄锋,史晓辉.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12,24(1):116-121.[2]潘雄锋,舒涛,张维维.中国专利结构趋势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41-46.[3]潘雄锋,史晓辉,王蒙.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3):865-869.[4]潘雄锋,李良玉.杨越.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4):13-19.[5]高雯雯,潘雄锋,尤春花.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的识别与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60-163.2011年[1]潘雄锋,马运来.城市创新生态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7-11.[2]潘雄锋.我国区域科技不均衡及其成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1,8(2):921-924.[3]潘雄锋,舒涛,徐大伟.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01-105.[4]沈能,潘雄锋.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4):846-855.2010年[1]潘雄锋,张维维,舒涛.我国新能源领域专利地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6(1):41-45.[2]潘雄锋,刘凤朝.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收敛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2):59-64.[3]潘雄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时空演化的测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7-9.[4]潘艳平,潘雄锋.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31(4):50-54.[5].XiongfengPan,LiangyuLi.TheModelStructuringofLiaoningProvince’sTechnologyInnovationandEconomySynergyDevelopmentSystem[J].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ModelingandSimulation,2010.2009年[1]潘雄锋,刘凤朝,杨玲.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52-58.[2]潘雄锋,刘立,李名子.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9,51(2):65-69.[3]潘雄锋,李良玉.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25(3):68-72.[4]潘雄锋.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22(4):7-9.2008年[1]潘雄锋,刘凤朝.我国专利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4(1):93-97.[2]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27(2):32-37.[3]潘雄锋,刘凤朝,郭蓉蓉.我国用水结构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11-14.[4]刘凤朝,潘雄锋.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交叉谱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4):53-57.[5]许正权,潘雄锋.点—线—面—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8,21(5):6-9.2007年[1]刘凤朝,潘雄锋.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25(1):986-990.[2]刘凤朝,潘雄锋,徐国泉.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2):2-6.[3]刘凤朝,潘雄锋,孙玉涛.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基于大连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7,27(3):113-116.[教育背景]2006.9-2011.7大连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博士2002.9-2006.7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学士1999.9-2002.7吉林松花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