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研究团队在纳米敏感催化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导读 近日,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郭朝中副教授团队与重庆医科大学罗忠礼教授开展协同科技合作,创新性的以天然纳米黏土为管状形貌控制反应器,宏量研发出介孔主导的掺杂半管状碳纳米结构敏感材料,并作为正极氧分子催化材料成功应用于锌-空气电池器件,其能量密度可高达191mWcm-2,...

近日,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郭朝中副教授团队与重庆医科大学罗忠礼教授开展协同科技合作,创新性的以天然纳米黏土为管状形貌控制反应器,宏量研发出介孔主导的掺杂半管状碳纳米结构敏感材料,并作为正极氧分子催化材料成功应用于锌-空气电池器件,其能量密度可高达191mWcm-2,远超部分同行报道结果。该成果以BoostingtheprimaryZn-airbatteryoxygenreductionperformancewithmesopore-dominatedsemi-tubulardoped-carbonnanostructures为题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的国际著名材料能源期刊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材料科学类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733)发表,重庆文理学院为第一单位,郭朝中副教授、罗忠礼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悉,此半管状纳米结构不仅可暴露更多掺杂活性位点、提高比表面积,而且产生的介孔主导结构直接提高了氧分子传质速率,从而加快ORR速率、提升器件综合性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氧分子敏感电催化材料,有望进一步在柔性可穿戴智能产品供电设备上进行应用。该工作为利用天然生物材料仿生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掺杂碳基敏感催化材料及其相关能源器件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www.pawqy.cn/jiaoyu/42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