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西湖记的翻译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
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武林门:在杭州城北,宋代名余杭门,俗称北关门。
2、保叔塔:一名保俶塔。在西湖北宝石山上,始建于宋初。
3、昭庆:昭庆寺。吴越天福间建,元末毁,明初重建。
4、东阿王:指三国魏曹植。他曾封为东阿王。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梦中遇洛神事见其《洛神赋》。
5、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
6、子公:方文僎,字子公,自万历二十二年(1594)至三十五年(1607)一直为袁宏道料理笔墨。袁宏道出游亦陪同。净寺:即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
7、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8、六桥:指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
9、岳坟:在西湖北边栖霞岭下岳王庙内。
10、石径塘:在西湖北。
作者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美妙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
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贺贻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有十六篇之多,此篇一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写于万历二十五年二月。
作者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西湖的美景且能抓住景物的特点,随意点染,即在写作上反对因袭古人而力主抒写性灵,用语朴素平易而颇多变化,往往涉笔成趣,有清隽美妙的意境。
刚辞去吴县知县从官场当中脱身出来的作者,急匆匆地走向清新的大自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略着大自然的神奇,陶冶着自己的性情,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
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从望见保叔塔就“心飞湖上”便见那种向往由来已久,又是多么地迫不及待。
作者以寥寥几笔润色,用诗一样美的比喻来形容风光媚人的西湖,形象地勾勒出西湖的优美景色,还说他这时好像曹植梦见洛神一样,欲下一语描写不得,把对西湖的第一印象和陶醉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流露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则短记可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交代游览行踪及地址,中间三句写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见所闻,最后一句交代始游西湖的时间。重点则是第二层。
关于所见,作者只写了四种景物,即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对于所看到的景色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拟人、排比以及化用古人诗句的手法来描绘、形容它的美,传情达意,将西湖美景写得形神皆似,可爱之极。
关于所感,写的是作者此刻的神态,并且是从正面写作者的表情,从侧面写作者的内心状态,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作者对西湖的真切体味,由远至近地调动了各种感官功能,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渲染那种美景。
这样景情交融,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使读者从中不仅得到文字上音韵和谐的愉悦,而且还能依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想像那种美景,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文又名《初至西湖记》,因为是“初至”,开篇即写“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一“望”一“飞”,生动地表现作者对游西湖神往已久,急不可耐的心情,人未到而心已到,先声夺人。
及至“小舟入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连用四个比喻(即博喻)与排比句式加以描绘:“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这是说湖外山色如少女美妙的黛眉,湖岸花光如少女鲜嫩的粉颊,湖面暖风如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如白绫一样起伏,一切是那样新鲜别致。
西湖周围景观的这些美点,使作者“オ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种陶醉,正是“趣”之所在,如作者所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叙陈同甫会心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最难得到的唯有乐趣。乐趣就像山上的魅力颜色,水的甘甜滋味,花朵的美丽光影,美丽少女的优雅姿态。即使是能言善辩的人也无法表达它,只有心中才能领会。))此色此味此光此态,是天然浑成,没有雕饰的。同样,这种陶醉,也是“真”的意蕴,由“趣”出“真”,非常自然。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真是神来之笔!此时作者刚刚揭开西湖的神秘面纱,惊叹之余,发现这是一位天生丽质,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美,可与三国时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女神媲美,认为它们都美在风神韵味上,都是风姿约妩媚动人的美神。
这显然受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二)一诗的影响。“大约”,在似与非似之间,化实为屋,中得实,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西湖、美化西湖的真情实感。
是性灵点亮了空灵的西湖,也写活了神气的西湖。只有个性化了的艺术,才能代表作家的本色,获得艺术生命。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