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二翻译

导读 《秋兴八首》其二的翻译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听猿哀鸣三声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

《秋兴八首》其二的翻译

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听猿哀鸣三声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唐代〕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1、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2、京华:指长安。

3、槎:木筏。

4、画省:指尚书省。

5、山楼:白帝城楼。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女墙。

6、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7、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本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始告结束,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秋兴八首》整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文中为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由薄暮入笔,“夔府"点明北望的地点,“落日斜”点明时间,“望京华”点明主旨。

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

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画省,即尚书省,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

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承接上联描写夔州萧条凄冷的秋夜月色。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让人感到愈发孤独凄凉。两句以景结情,蕴含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原文链接:http://www.pawqy.cn/jiaoyu/40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