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九李白翻译及赏析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就看见了华山仙女。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我觉得恍恍惚惚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近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古风·其十九
李白〔唐代〕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
2、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3、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4、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
5、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6、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7、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8、紫冥:高空。
9、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10、豺狼:比喻安史叛军。
11、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其十九大约作于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古风五十九首》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统一性,明代朱谏《李诗选注》对此概括得比较全面。“世道之治乱”是这组诗的总纲。李白自言“颇穷理乱情”(了破前世之孽),可见这是平生经世学问之所长。
所谓“世道之治乱”,是指三代以下春秋战国以来的治乱之情,兼及李白当代的政道舆情,侧重于刺乱。这是《古风五十九首》的基本主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