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铁厂是谁创立的
张之洞。字孝达、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
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之洞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清代的传统教育机构主要是学寓与书院,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
为此,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同治九年(1870年)学政任期已满,在卸任回京之际,得湖北士人好评,张之洞感慨赋诗:“人言为官乐,哪知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发已可数。”同治十三年(1873年),张之洞又奉旨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宫,9月任四川学政。
入川后他发现四川的科场作弊、世风日下现象严重,便采取措施,清除科场积弊,整顿士林风气。他认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
张之洞工书,书法苏轼,深负盛名。其也擅“米体”,笔力遒劲,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