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介绍

导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突出优势  ² 发轫于1909年,是学校设立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² 拥有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试点班”、&ldqu...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突出优势

² 发轫于1909年,是学校设立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² 拥有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试点班”、“思源班”、“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特色培养模式,经验成熟;

²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通信工程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

²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认证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² 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教学实践平台;

² 科研实力雄厚,年科研经费过亿元。

■学院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我校设立时间最早、办学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师资队伍群英荟萃,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各类英才桃李天下。学院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培养模式多样化,经验成熟,教学成果显著;一些研究领域达到国际水平,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控系统”为典型代表的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实力雄厚。

■师资力量

知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水生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宏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均宏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谈振辉

国际IEEE Fellow:宁滨

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后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均宏、裴丽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宁滨、邱宽民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宏科、唐涛、王均宏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艾渤、董海荣、罗洪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王均宏、唐涛、陈后金、裴丽、宁提纲、艾渤、董海荣、罗洪斌、赵军辉、吴昊、王目光

名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后金;北京市教学名师:侯建军、刘颖、戴胜华

荣誉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教师职称

教职工总数265人;其中教授66人(含研究员),副教授1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8.55%。

■学科及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分别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优势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各本科专业。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参评的74所高校中位列第8,“交通运输工程”在参评的25所高校中位列第3。

学院实验室设备先进、环境优良,能够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现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北京交通大学-郑州铁路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与实践平台;拥有“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磁兼容”国家级认可实验室、“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与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国际交流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密苏里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雷丁大学、拉夫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里昂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中瑞典大学等十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 “2+2”、“3+2”、“3+1+1”以及短期学习的模式进行联合培养。每年派出几十名本科生前往国内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和交换学习。

国际班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了本校和国外知名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构建与国际化相接轨课程体系,主要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并聘请国外高校教师参与授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国际班的人数约30人,目前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如果进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到国外还有再次调整自己专业方向的机会。

■思源班

为培养具备宽厚数理基础和研究潜力、掌握坚实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跟踪通信及相关领域前沿理论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的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学院设立通信工程专业思源班。面向本学院2016级新生选拔。除国防生等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外,其他新生均可报名。预计招收30人。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数理成绩优异,有数理竞赛获奖者优先。

学院网址:

招生专业: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平台、供学生学习的三个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全国领先)等优质资源,秉承交大“知行”校训,因材施教,建立通信工程试点班、通信工程思源班、通信工程国际班及信号卓工班等特色班。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在第二学期分流到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

通信工程

☆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历经百年,培养出大量通信与信息工程领域研究开发及应用管理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建有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电磁兼容”国家级认证实验室、“教育部全光网与现代通信网”重点开放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有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依托优势学科,通过“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试点班”、“通信工程专业思源班”和“通信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等多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宽厚、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具有国际视野、了解本行业领域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型的优秀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特色一

u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历史悠久;

u 拥有中科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二

u 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方向选择性大,就业口径宽;

u 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国际班及多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深造机会多。

特色三

u 提供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倡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接触高水平研究项目;

u 与通信运营企业、网络服务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等合作共建联合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支持。

特色四

u 建立学业促进机制,配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u 提供试点班、国际班和思源班等特色培养模式,配置专业导师,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前景

深造

2015届深造率60.93%;

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1.95%(其余学生均考取中国科学院或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包括清华大学7人、北京大学1人、北京邮电大学6人、电子科技大学1人等。

保研/直博

u 平均保研率22.85%;

u 2015届保送校外33人,包括北京大学2人、清华大学5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人、电子科技大学2人、东南大学1人、北京邮电大学16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声学研究所1人、四川大学1人等。

出国

u 2015届出国率为14.57%;

u 2015届成功出国44人,主要去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

就业

u 2015届就业率为99.01%,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

u 主要就业单位:各电信运营商、全国各铁路局、通号集团各公司等。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专业简介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铁路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专业特色

特色一

u 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

u 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特色二

u 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u 重大科技成果多,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为典型代表的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色三

u 提供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倡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接触高水平研究项目;

u 与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特色四

u 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背景、能够引领轨道交通科技与管理发展潜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学生前景

深造率

u 2015届深造率54.65%;

u 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4.12%(其余学生均考取中国科学院),包括清华大学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北京交通大学13人。

保研/直博

u 2015届保研率19.77%;

u 2015届保送校外4人,其中清华大学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中国科学院大学1人。

出国

u 2015届出国5人,占总人数的5.81%。

就业

u 2015届就业率为98.84%,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

u 主要就业单位:通号集团各公司、各地铁公司、全国各铁路局等。

自动化

☆专业简介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铁路运输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专业特色

特色一

u 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

u 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特色二

u 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u 重大科技成果多,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为典型代表的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色三

u 提供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倡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接触高水平研究项目;

u 与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生前景

深造

u 2015届深造率56.32%;

u 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4%(其余学生均考取中国科学院),包括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1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3人,北京交通大学37人。

保研/直博

u 平均保研率19.54%;

u 2015届保送校外6人,其中清华大学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人、中国科学院大学1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人。

出国

u 2015届出国7人,占总人数的8.05%。

就业

u 2015届就业率为98.85%,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

u 主要就业单位:通号集团各公司、各地铁公司、全国各铁路局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在学院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培养基础深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电路与系统分析、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从事信号与信息的分析及处理、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以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人才。

☆专业特色

特色一

u 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特色二

u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就业口径宽;

u 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u 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u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学生前景

深造

u 2015届深造率为51.85%;

u 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0%(其余学生均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包括北京邮电大学1人、北京化工大学1人、北京交通大学16人。

保研/直博

u 2015届保研率14.81%;

u 保送校外7人,北京大学2人、浙江大学1人、中科院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人。

出国

u 2015届出国率为13.58%;

u 出国11人,主要去往美国、瑞典、英国等国家。

就业

u 2015届就业率100%,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

u 主要就业单位:各电信运营商、通号集团各公司、各电子相关研究所等。

■院长谈专业

当今世界,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提升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的丰富资讯,可以乘坐高铁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可以乘坐地铁到达城市的四面八方……,电子信息技术已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正是学习和掌握这些电子信息技术,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大类具有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个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院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拥有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和悠久的办学历史。我院建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我们秉承交大“知行”校训,因材施教,建立了通信试点班、通信思源班、信号卓越工程师班、国际班等特色班,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通道。

我院培养的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可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研究和开发、设计和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速度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堪称“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行业。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在全国专业排名一直位于前五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全国专业排名第一。近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60%以上,就业率达99%。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研发企业、高铁与铁路相关公司、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司、铁路局、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

同学们,让我们满怀自信,选择电子信息类专业,勇敢迎接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院长简介:陈后金,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电工电子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子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pawqy.cn/jiaoyu/304525.html